作者:卡洛琳‧帕克斯特 2007/03寶瓶文化出版
平凡人想上電視的機會其實不算少,但想在電視裡合法成名,就非得參加一些競賽節目不可。《伊甸園的鸚鵡》的故事背景正是美國泛濫的電視實境秀,揭示這類節目的醜惡本質──滿足窺伺與被窺伺的欲望。
實境節目其實就是八卦談話節目的變形,除了添加競賽的緊張氣氛外,它比較有趣的地方就在於當事人必須在很自然的情境下現身說法,沒有第三者加油添醋的成分,給人一種不得不信的真實感。製作單位一開始就篩選有爆點的參賽者,再透過一些不違反遊戲規則的手段操弄個別參賽者(重點是遊戲規則也是製作單位訂的),隨著比賽競爭者持續減少,參賽者壓力不斷升高的同時,刻意激發他們壓仰的情緒,然後,參賽者要不就得照著節目的劇本走下去,或者任由情緒崩潰,不管結局如何,節目鐵定是最大的贏家。
《伊甸園的鸚鵡》的故事是以個別參賽者心情獨白的方式呈現,一開始總共有七組參賽者,但只有母女檔蘿拉與凱西、夫妻檔賈斯丁與艾比、過氣童星檔的茱麗葉、兄弟檔的哥哥卡爾,以及主持人芭芭拉有各自的獨白。作者卡洛琳以《巴別塔之犬》一書成名,《伊甸園的鸚鵡》顯然有意延伸「親密關係的疏離」之主題,將主角鎖定在爆點最大的蘿拉與凱西,以及賈斯丁與艾比四人身上。然而,當處理情感衝突的主題遇上了批判實境節目的情節設定時,張力明顯非常薄弱,最後幾近「圓滿」的結局,不免讓人覺得作者是否有意肯定「實境節目有機會讓真實人生更美好」,進而令主題失焦。
蘿拉是個不及格的母親,她表現出來的行為看起來就是很不關心女兒。凱西懷胎十月,最後在家中生下嬰兒,蘿拉從頭到尾都一無所悉,更別說凱西根本就是個女同志這回事了。其實蘿拉心裡非常在乎女兒,卻奇異地產生一種拒絶承認女兒已經長大的心理傾向;因為太在乎,怕對凱西有一絲的不尊重而讓她不好過,所以選擇不過問女兒的任何事,也因為認定女兒還是小女孩,她絲毫不去考慮女兒可能做了「大人才會做的事」。像是凱西看似持續發胖,以及在和男網友吃飯的當下用冷嘲熱諷的口氣說明自己想吐等等,稍微敏感一點的媽咪應該會有警覺,但蘿拉似乎一直用「尊重女兒」這個理由自欺欺人,導致凱西最後乾脆賭氣式地玩起「看她什麼時候會發現」的遊戲,結果竟然到了baby出生,必須開口要求媽媽開車送她去醫院處理一切時,蘿拉才知道這回事,而且到了此時,她還是完全搞不清楚有關懷孕事件的任何狀況。
凱西是一般人眼中的「怪咖」。事實上她很清楚知道自己的性向,也為了心愛的米亞假裝是一般的異性戀者,還與米亞男友的好友交往,直到意外懷孕打亂了她的布局。得知懷孕後,她一直表現得堅強、冷靜,完全不和任何人分享這個祕密,雖然一度想告訴米亞,沉浸在「好姊妹貼心關懷」的氛圍中,最後還是按捺不住內心的情感吻了米亞。這一吻,毀了兩人的友情,自此凱西就更封閉自己,用一種近似自暴自棄的心情來面對蘿拉──其實她是渴望母愛的,偏偏蘿拉的表現就是經常在狀況外,使得凱西不得不選擇避開她。失去了好友,母親又不可信任,凱西經歷了懷孕生子,不得不將孩子送人,內心長時間的無奈與愧疚感一直沒有抒發的出口,結果她選擇告訴製作單位,後來製作單位當然就設計了一個圈套讓她失控。雖然製作單位的作法很冷血,但凱西也終於將內心的壓力全數釋放,不再披著冷硬的外衣裝堅強,更進一步與母親和解,根本就是塞翁失馬的翻版。
艾比和賈斯丁這對夫妻的情況更加勁爆,兩人都是「棄暗投明」的「前」同志,上節目是為了宣揚上帝的福音,證明同性戀是可以被治癒的一種病症。事實上,艾比的內心一直充滿罪惡感,她深知自己仍然愛女性,可是基於某種不可解的理由,她決定要壓抑自己;賈斯丁顯然信仰較為虔誠,在婚姻關係中也扮演妻子導師的角色,必須時時表現出體諒與鼓勵的態度。這對夫妻的互動,看起來就是模範到很假。原本艾比是為了善良的賈斯丁而苦苦壓抑,而賈斯丁則是完全不自覺地自欺欺人,直到攝影師肯恩出面色誘,一瞬間徹底破功!可以理解的是,當艾比最後得知真相,並不因為背叛而傷心,反而有鬆一口氣的感覺──她終於找到充分的理由可以做自己了。這對夫妻的設定,顯然是為了說明「人人都應誠實面對自己」,只是兩人當初加入「救贖會」的動機都交代不清,讓人感覺角色的內心掙扎頗為做作。
參加實境節目,人人都想成為最後的贏家,但本身背景沒有爆點的人,基本上是沒有機會撐到最後的。賈斯丁回想起早先某個關卡中,他和艾比得到製作單位的暗示才過關,才體悟出這一層道理。一團和氣的實境秀不容易吸引人,於是「交換搭檔」這段插曲就是一個關鍵,既能增加新鮮感,也可以激發參賽者不和,進一步捕捉更多充滿爆點的畫面……
台灣很少有這類實境節目,膾炙人口的歌唱競賽流行了一陣子,可是幾乎沒有爆點,清一色淚灑舞台作結,真情流露到膩!要做到像「追夢者天堂」那種充滿算計、將參賽者玩弄於鼓掌間的境界,或許還要一段時間。
最後附帶一提,故事裡的參賽者雖然必須帶著鸚鵡跑遍世界(事實上是每換一個國家就換一隻長相相同的鸚鵡),但是鸚鵡在小說裡只是扮演道具的角色。出版商將原書名「Lost and Found」譯為完全不搭調的「伊甸園的鸚鵡」,甚至在封底簡介裡也得配合硬拗「這慾望與誘惑是如此的熾烈,就像他們隨身在側的鸚鵡,在人耳邊吵嚷不休,召喚著他們奮不顧身直衝向前」,用意是堅持卡洛琳的作品一定得走小動物路線嗎?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