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y sisters keeper.jpg  

   電影的結局比小說更好看 

「永不放棄」這四個字,代表主事者將毅力發揮到極致的堅持;在運動場上,「永不放棄」的展現永遠令人動容,但是在其他情境下,「永不堅持」不見得是一件好事。《姊姊的守護者》正是一個因為「永不放棄」搶救生命而讓一個家庭重心偏離的故事。

     

 一個正常的家庭,理論上孩子受到父母關注的程度應該約略均等,但凱特的父母卻很難公平對待每個子女。由於凱特從小就罹患了罕見的白血病,母親莎拉不惜一切也要讓女兒活下來,從此展開十餘年漫長的抗病人生。她辭掉律師工作全天照顧凱特不說,還利用科技生下另一個與凱特基因配型相符的女兒安娜,只要凱特需要,骨髓、臍帶血、幹細胞,甚至是摘除器官,安娜就得奉陪到底。安娜並不是沒有說「不」的權利,只是為了救凱特,莎拉的直覺就是不會去考慮安娜的意願,或者說,她從不認為安娜可能不同意任何有關拯救凱特的醫療行為。至於另一個兒子傑西,儘管他有閱讀障礙,但他身體健全且無法提供凱特的醫療需求,所以更不在母親關懷的優先名單之內。

   莎拉.jpg

   莎拉永不放棄救治凱特,奈何女兒的病情持續惡化 

  為了照顧病兒而忽略其他家人,莎拉的心態其實不難理解,但她的好勝心比較強,「永不放棄」的鬥志過於高昂,難免認為旁人的想法都應該和她一樣,不自覺地強迫別人做了犧牲,即使只有一點點希望,即使疾病治療(開刀)後有很高的機率會復發,她也要堅持救凱特到底。這裡表現出來的就不止是母性,而是一種令人不舒服的偏執。

  在莎拉的偏執下,被犧牲的不只是安娜和傑西,也包括了凱特個人的意願。凱特從小就與疾病為伍,她其實最了解自己的病體,醫療固然可以延緩病情惡化,卻阻擋不了生命枯竭。但是她無法向莎拉表示自己想順其自然等死,因為莎拉太努力了,凱特不捨得她難過,也深知她絕對會拒絕自己的意見,所以她只好要求安娜透過法律途徑來阻止莎拉。安娜陷入想幫凱特又不想看她死的兩難,凱特則是內心充滿對家人的愧疚與不捨,傑西旁觀這一切,默默地支持兩姊妹,兄妹三人站在同一陣線一起爭取這場醫療自主的官司。

  故事本身就頗有深度,令人激賞的是,電影真的掌握到那種「不管發生什麼事,一家人都能用愛克服」的感覺。雖然莎拉和安娜必須對簿公堂,安娜必須為自己的強勢行為辯護,但是母女兩人並沒有因為官司種下心結(可能安娜年紀還小,再說她也不是真的不願捐腎給凱特)。還有父親帶孩子們一塊去海邊玩,面對莎拉的不願配合,揚言要離婚的那段,莎拉後來的釋然也令人安心。凱特的短暫愛情更是得到全家大力的祝福,一場盛裝赴會的戲,一家人像祝福新嫁娘一般為凱特打扮、拍照,尤其是靜靜站在旁邊的爸爸,似乎也深深體會到看見女兒出嫁的欣慰與不捨。

   拍照.bmp

   媽媽、阿姨、妹妹都忙著幫凱特拍下最美的模樣,但傑西卻不知何故一臉不爽

本片演員的表現個個可圈可點──莎拉不顧一切堅持救治凱特、安娜早熟懂事又不失天真、傑西的寡言壓抑,父親的堅強與愧疚,最令人動容的還是凱特面對家人的體諒與關懷、面對愛情的患得患失、痛失摯愛的自暴自棄,蘇菲亞瓦希麗娃實在演得太好了,充分詮釋少女懷春的喜悅,以及重症病人恐懼與坦然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感。達珂塔芬妮放棄這個角色真的很可惜,近年演戲越演越「用力」的她,失去了一個讓演技更上層樓的大好機會。

    病床.bmp

   親密過後情人失聯,凱特就和一般少女一樣抱頭痛哭

   

電影的結局與小說截然不同,改編得更好,更能體現「放手」、「生命自主」的正面意涵。筆者看電影從頭到尾都沒哭,還沒看過小說,猜想內容可能比較催淚一點,但應該是那種讓人覺得生命無常、悲哀的無奈之哭;電影的情節著重於描繪緊緊相繫的親情,不會讓人覺得太可憐,個人覺得自己有類似經歷的人比較會感動到哭吧!

  凱特.jpg 

   病魔纏身的凱特,早已決定坦然面對生命的結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風斐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