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今天凌晨一時興起想了解一下今年的國片(註一)票房如何,上網搜尋找到這篇充滿偏見與歧視的文:

國片票房結構大翻轉:台北1,非台北2

 

  雖然很多人會把「挺國片」當成口號作為自己進電影院看國片的理由,但多數人絕對是因為覺得這部片子好看我才會花錢去看(畢竟電影票並不便宜),並非盲目亂挺(否則國片豈不片片破億?)。可笑的是,有些人似乎把「挺國片」當成一種異象,將之扭曲成一種島國人民自爽的可笑行為,言之鑿鑿加以嘲笑、躂伐,一副高高在上的傲慢姿態,讓人不敢恭維。

 

  國片票房起飛是不爭的事實,根據上文所述,非台北地區民眾進電影院的意願大幅提高也是顯而易見的現象。好看的國片自然有好的票房,有好的票房自然能激勵更多電影公司製作優質的電影,帶動電影圈發展,這原本是值得高興的事。豈知竟有人針對非台北地區民眾開始愛看國片一事認定為「愛歹丸」心態作祟,把非台北地區民眾一律視為「土台客」(註二)、「沒國際觀」加以嘲笑,隱約把大家對國片票房的貢獻視為盲目愛台灣的自爽,這比我第一段說的那種愛笑人家挺國片的傢伙更為不如!賺了非台北地區的票房又要怪人家沒水準,上文若出自電影人之手,真該好好面壁反省!

  把貼近本土社會的故事拍得好,自然會引起國人更多的共鳴,這是舉世皆然的現象。好萊塢電影固然仍為世界主流,但各國票房賣座排行,名列前茅的也多半是該國自家出產的作品,所以台灣人愛看台灣的好電影,一點也不奇怪。台灣的賣座片到他國未必賣座,他國的賣座片來台灣也可能票房不佳,這是文化差異能不能引起共鳴的問題,無關乎哪個國家的人民比較沒水準。

  有意思的是,我發現上文提到票房好的國片,刻意略過去年最夯的《賽德克巴萊》和《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是因為這兩部片子的題材和情節很難用「鄉土」VS.「都會」二元對立去分化全台灣觀眾的口味嗎?另外,《愛》的票房很好哦,可惜沒有人跟作者賭一杯咖啡。一杯咖啡才多少錢?撂這種不痛不癢的賭注,還不如再寫一篇文修正你充滿天龍人心態的觀點。

 

註一:

筆者所謂的國片,定義為台灣製作或與他國合作拍攝的電影,非泛指所有華語片。

 

註二:

「歹丸」(重點在於「歹」字)和「土台客」均有貶低台灣的意味,若非蓄意造成偏見,恐引人爭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風斐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