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c66820f83afe90d441b996bcec94b8db.jpg  

    第一次看《賽德克‧巴萊》預告片,我心裡馬上浮現出《阿凡達》的劇情。

  自恃文明的人類,為了利益入侵、奴役、毀滅單純的原住民族,這種故事在歷史的洪流中比比皆是:美洲白人之於印第安人、西班牙人之於馬雅人……《阿凡達》中納美星球生物總動員大敗人類的情節,雖然看得痛快,但那是童話,是不真實也不可能發生的。

  《賽德克‧巴萊》以原住民勇士的視角,詳實刻畫了一個原本與世無爭的部族遭逢異族入侵與壓迫,最後群起反抗的故事。這是一個真實的事件,沒有完美無缺的英雄神話,也沒有好壞善惡完全對立的不變立場。因為發生在台灣這片土地,更值得台灣深入思考這段歷史的意義。

 

 如果文明是要我們卑躬屈膝,那我就讓你們看見野蠻的驕傲。

 

  第一次在《賽德克‧巴萊》預告片中看到這一段文字,筆者只感受到一股無比的霸氣,然而,真正在電影裡聽見莫那魯道義正辭嚴說出這句話,宣示反抗的決心時,我內心深深被撼動了。

  長久以來,我們接受的教育就是比較偏重一元化的價值:文明是好的,野蠻是不好的;乖巧是好的,反抗是不好的;和平是好的,戰爭是不好的……可是所謂的「好」或「不好」,到底是依據當事人的真實感受,還是只是一種社會共識的要求?在片中,接受日式教育栽培的花岡一郎和二郎,雖然可以感受族人對日本人的仇恨,也體會到日本人始終不可能平等對待賽德克人,但是他們一開始還是難免陷入文明框架的思考,認為再忍個二十年,文明真正普及之後,平等就會自動降臨部落。當然,站在維護和平的立場,他們的想法就是很單純地期待一種雙贏,類似兒子不得罪生母也不得罪養母般兩全其美,但是莫那魯道點出他們的盲點:有了郵局和教育所這種文明的產物又如何?族人們受日本人奴役、壓榨,男子淪為伐木工,女子淪為幫傭或陪酒,日本人施予的文明,一開始就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只給族人帶來屈辱與痛苦,再忍下去,只會讓子孫永遠受到歧視,甚至自己也瞧不起自己,永遠得不到祖靈的庇護。

  一種文化要能存續下去,除了保有生命,最重要的還是要有「為何而活」的信念。在荷歌社頭目一開始以存續血脈的理由拒絕莫那魯道起義的邀約,莫那魯道卻以犧牲性命能留下驕傲為由說服了荷歌社頭目。生命固然重要,但犧牲尊嚴換來的生命,最終卻會讓人忘記生命的本質,只有挺身為尊嚴而戰,做為一個「人」才有意義!「賽德克‧巴萊」一詞,指的就是「真正的賽德克人」,即使失去生命,也要讓靈魂永恆。

  然而,抽離電影的情境,我覺得在和平安逸的今天,很多人的價值觀都是利益當先,這些人只會因為錢而驕傲,也有不少人是活在盲從的意識底下,對於是非認識不清甚至拒絕認清,「當一個真正的人」反而不是大家重視的選擇,更糟糕的是有的人居然連自己是哪一國人都搞不清楚!到底是苦難更能激起人類的意志與對尊嚴的渴求?還是我們已經跨越了剛剛失去尊嚴的那個世代,自發性地放棄了身而為人的驕傲?

  台灣人讀歷史,往往受限於課本的特定立場而認知偏頗,筆者猶記國小的時候讀過所謂「吳鳳殺身成仁」的故事,表面上推崇吳鳳的義行,其實根本就是貶低原住民的洗腦工具,更可笑的是,這個故事竟然還是國民黨政府沿用日本人「治蕃」政策炮製出來的神話。以往筆者對「霧社事件」的認知,頂多就是原住民反抗日本人的一件史實,至於細節如何,反正就是愛國啊,抗暴啊之類的,對於整件事的內涵根本就毫無概念。很慶幸也很感謝魏導願意用十餘年的時間策劃這部電影,讓我們能用比較完整觀點去認識霧社事件的始末,也了解賽德克信仰的意義。

到電影圈看更多相關電影評論

arrow
arrow

    湘風斐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