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語言的指涉裡,「老」給人的概念絕對是負面的。俗語常說「老糊塗」、「老番顛」、「老不修」、「死老頭(死老太婆)」等都是譏刺或痛罵的話,甚至連「老處女」,也帶有強烈的鄙夷意味。

   自古以來,人們對「老」所做的隱喻與分類,都是以「年輕」為對照,《釋名疏證》裡對漢語的「老」,做了詳盡的定義:

  「六十曰『耆』,耆指也,不從力役,指事使人」,意思是說人到了這年紀,就可以指使別人做事,不必自己動手,即常人所謂的享清福。

  「七十曰『耄』,頭髮白耄耄然也」,也就是說人到了這年紀,頭髮差不全白了,看起來就是一副老相。

   「八十曰『耋』,皮膚變黑色如鐵也」,(這句夠白話,不必解釋)

  「九十曰『鮐背』,背有鮐文也」,這年紀的人,皮膚己皺成像魚皮一般(醜)!

   「老」是「弱、醜、滯、愚」等表徵,與「年輕」的界限一目了然。在科技發達、媒體爆炸的今天,商業利益見機教導大家直接「恐老」、「厭老」,洗腦人們必須講求時尚,「老」不僅被窄化成皮相的衰敗,地位更提升為皮相的賊,「下垂」、「鬆弛」、「黯沉」、「變胖」等,元兇就是「老」!為了緝兇,人們二十歲就必須準備塗抹自己,二十五歲更要開始使用「吃的保養品」,到了三十歲,那就更不得了,如果沒存一筆鉅款購買「找回二十三歲的二十三腰」之類的產品,至少也要搜購能「讓你重現無痕(齡)肌」的瓶瓶罐罐。四十歲以後,就得開始每隔一段時間固定向美容診所報到了。

   除了講求美麗的時尚業,我們社會的「厭老症」還反應在求職方面。在台灣人平均壽命已接近八十大關的同時,我們的民間企業主,招募基層員工的時間,卻很有默契地訂出了不成文的「三十排老條款」,以往翻開報紙,或人力銀行的求才廣告,「三十歲以下」、「三十五歲以下」保證比比皆是,服務業更有趣,連「二十五歲以下」也所在多有,條件比色情業還嚴格!現在勞基法雖然規定不得有年齡歧視這回事,但是求職履歷總少不得填上出生年月日,老闆一看數字就先把「老人家」刷掉,總不至於還親自「老人家」解釋:「很抱歉,我就是歧視你的年齡。」

   同理,職場不歡迎三十歲以上員工,對資深員工的退休年齡也是斤斤計較。一般中小企業,做到四十五歲,高層就開始發布退休警報,有良心一點的企業會暗示你得考慮五十歲退休的計劃,沒良心的就直接告訴你公司有財務危機,花兩個月薪水把你打發掉。以五十歲退休的男性為例,如果活到平均壽命七十五歲,還有二十五年的老人生涯,這二十五年的人生,恐怕還必須面臨沉重的經濟負擔,包括:

 .        孩子還在唸書:尤其現在人越來越晚婚,大學越來越好唸,一般正常的家庭,孩子至少都會唸到大畢,所以五十歲的退休者仍須負擔孩子的教育及生活費。

.         積蓄不足:年輕時沒有理財,沒有存夠錢,五十歲領取退休金後,加上家裡各項開銷,可能只夠花個兩年左右。

 

  於是乎,中年自殺的人的變多了,淪為遊民的老者也變多了,一瞬間,台灣變成了一個到處唱起黃昏悲歌的可怕國家。無怪乎現在很多大學生還在唸書就開始擺地攤,除了自由又好賺之外,也不必面臨日後職場種種不合理的問題。

  也許有人會認為老人福利做得不夠,政府應該更重視老人安養政策等等,但是,本文的重點在於,當你今天還是一個身體健康、思緒清晰的中老年人的時候,就被迫家裡蹲(或在養老院蹲),你的專業、勤勉、上進心,都得隨著年齡的數字一一被抹掉,這是什麼道理?有的人也許只是因為年輕時判斷力錯誤,待了不適合升遷的公司,直到中年還是基層員工一名,等意識到自己事業無成的時候,公司就倒閉了;有的人則是心智成熟較晚,或者因為種種原因一直到了某個不小的年紀才了解自己人生的理想何在,如果只是因為年過三十而無法發揮,不是很可惜嗎?以筆者為例,年近四十,在小型家族企業待了數年,不幸面臨公司快倒閉的危機,現在求職已處處碰壁,偏偏個人又沒有做生意的天份與資金,在未來的日子裡,除了當清潔工、洗碗工之外,選擇好像不多。問題是就算當了清潔工,十年後又要面對同樣的問題。

 

  作家謬西在他的得獎大作《魔蠍》中有這麼一句:這是個青春氾濫的時代,除了青春,其他都是有罪的。

 

 

 

(全文部分引用自南方朔《語言是我們的居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湘風斐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